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正文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5篇

益聚文秘网 发表于2022-08-18 09:2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5篇

篇一: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共五篇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一)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用情当好人权事业的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凝聚起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合力,与国际社会一道,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书写人权保障的“中国答卷”。唯有如此,亿万中华儿女对人权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饱满。

 人权保障是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起“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鲜明宣示了救国救民、争取人权的主张。中国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记大党担当,向世界人权事业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一起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维护好这最大的“人权”。

 人权保障是砥砺前行的终生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让老百姓幸福的必答题,认真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民生工作,增进人民福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没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增收,让人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兜底保障强起来……无论哪一

 件、哪一桩,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要义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共产党人唯有在一往无前、不懈拼搏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不负时代的期盼和人民的重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到底,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不断迈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道路。

 人权保障是世界人权的中国样本。坚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发展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享受者,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平衡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或是中国已向 153 个国家和 15 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 22 亿剂疫苗,向 34 个国家派出 37 支医疗专家组,与 1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或是中国用不足全球 9%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疗保障网络,提前 10年完成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人民幸福,见证中国“人权答卷”,这既是一份人权保护的最优答卷,也更是一份属于世界人权保护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走出更加壮阔的中国“人权之路”。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二)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指出,“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蓬勃向前向上发展的主旋律。做好人权保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牢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使得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语句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生动实践和深刻证

 明。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稳固向前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要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权事业、保障人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要不折不扣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肩上、心头和行动中。具体说来,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始终关注群众利益、注重群众感受、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惠民政策、便民措施和利民事宜得到全面落实。

 切实将生存权和发展权“紧紧抓牢”。“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所有的权利需以人的生存权作为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在所有民事权利中,生存权具最基本性质、最根本特征,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生存权首先要体现在法律的保护上,真真切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同时,生存权还包括生命权、基本生活水准权利、健康权利等合法权利。让生存权得到有效保

 障,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是不行的,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学习、健康得不到保障更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生存权离不开发展权,二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要切实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紧紧抓牢,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从而更加扎实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让中国人民追求更高、更好、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三)

 2022 年 6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文章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就,对新征程上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走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大道,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治保障,让大道越走越稳、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征包含“六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出了“中国方案”,展现出“中国智慧”,让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当家作主,推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把稳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盘”,以“火车头”带动人权事业

 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在疫情防控中,在突发灾害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入贯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共产党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置顶”,做到“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在心上”,是人权事业发展铿锵有力的生动诠释。坚持以人为本,唱响人权事业发展“主旋律”,让人民乐享幸福生活,让人权事业发展丰沛奔涌。

 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为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根本支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定坚持坚决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扎牢法治“笼子”,让人权事业发展有章可循,有强劲保障。诚然,当前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法治保障“上下而求

 索”,筑牢“防火墙”。不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人权事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法治保障延伸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实践在方方面面。坚持法治保障,筑牢人权事业发展“防火墙”,让人权事业发展大道气正风清、磅礴壮阔。

 《求是》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 人权事业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四)

 6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2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兑现了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 2009 年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人权文明的新篇章。

 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人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2021 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创造了世界人权保障新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

 为世界人权事业国际领域合作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走适合自己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中国一贯坚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加强人权领...

篇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永葆担当意识“不懈怠”,扛起初心使命“万斤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走好共同富裕道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千钧重任惟担当,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要紧抓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步并作两步走”,三年当作一年干,增强为民谋福使命感、责任感。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越是艰难越向前,永葆使命在肩、初心如磐,用担当书写人生最靓丽的奋斗答卷。

  永葆闯劲干劲“不放松”,淬炼实干奋斗“精气神”。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理想,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夙愿,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政治立场决定,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实干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奋斗之姿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要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作用,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锤炼苦干意志、巧干能力、同干境界,吃苦中苦,带领群众爬坡过坎、共同致富。要快马加鞭、持之以恒,紧盯目标任务,以敏锐的思想、敏捷的行动,干好每一天、做实每一次,全力以赴将宏伟

 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永葆群众路线“不动摇”,厚植民生底色“大文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追梦共同富裕,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把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用“雪中送炭”解决“急难愁盼”。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摸准上情、吃透下情、把握实情,提高工作精准性、实效性。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量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增进干群鱼水情。

篇三: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姓名:

 董冬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社会保障指导教师:

 赵俊康2009-03-25论

 文论

 文

  3 摘要 公共财政既是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也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经成为财政的第一开支项目。

 一些国家实际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超过 4 0 % 以上,甚至达到 6 0 % 。

 而在中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长期以来偏低,迄今为止依然在 12 % 左右。

 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在支出责任上对于中央政府存在依靠心理,且在以往的财政格局中还呈现出中心财政的布置不固定、 地方财政“缺位” 的状态。

 而要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财政就要由现在的半到位发展为真正全面到位,包括公共财政要将社会保障支出机制规律化,地方财政要由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发展到财权和事权及责任统一。

 虽然在实际中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但是国家财政不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免未来财政支出风险。

 那么, 怎样改革现有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使之适合国情的发展以及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正确界定以配合财政支出,是本文探究的方向。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第二章分别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结构以及增长速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 并分东、 中、 西三大部分进行了比较, 研究了解决方法; 第四章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做出评价; 第五章从政府责任以及公平效率角度对财政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位; 第六章提出解决我国制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地区差异      转移支付制度                     效率与公平      责任 

 论

 文论

 文

  4 Abstract Public finance is not only a major social security person in charge, but also a main source of funds for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has become the first financial expenditure. Some countries the actual financial expenditures taken by social security possess more than 40% or even 60%.However, In China, fiscal spending on social security has long been so low that even now still remains at 12%. At the same ti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apt to rely more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in the past also show the dilemma of a not fixed central financial emphases and an absent local finance state. As a basic du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state finance need a really full development, including an institutional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s system under the public finance frame, and a more responsible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commi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China remains a low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s now, but this deficiency cannot be erased beyond the limit of the state financial can afford for social security. So in this dissertation, I will focus on getting my own answer on how to reform the existing public financ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a more risk- tolerant situation which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real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finance and social security relations under a theoretical view; Chapter Ⅱ : The financial status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ranges from the level, structure and growth in China; Chapter Ⅲ :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gap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Chapter Ⅳ : An evaluation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Chapter V: Re-direct the social under the point of efficiency and equity. Chapter VI: Probable Solutions for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Finance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Regional Differences

 Transfer Payment

 Efficiency and Equity

 Responsibility.

  论

 文论

 文

  1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

 文论

 文

  2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不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论

 文论

 文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1 1  导论 1.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财政支出的基本职能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共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职能。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稳定和发展、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需要, 党中央、 国务院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突出的任务来抓, 经过各级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失业保险、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和“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在我国成功地克服通货膨胀困扰, 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 成功地抵御亚洲的金融危机冲击,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成功地实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改组、改造和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过程中, 社会保障体系都发挥了"稳定器"和“减震阀”的作用。

  十几年来, 我国政府始终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是在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同时,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

 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三项改革步伐加快,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正在贯彻实施;医院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实行分开核算、 分别管理工作已经开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稳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失业保险, 按照"事业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所需资金在其支出预算中列支"的规定, 将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列入年预算, 使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保险逐步纳入制度化、 规范化轨道。

  据统计, 2002年—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五年累计 1.9 5万亿元, 比前五年增长了 1.4 1 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了两亿人,比 2002年增加了 54 00多万人; 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 11个省份; 从 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标准。

 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 5亿元。

 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8亿人, 比 2002年增加近 1倍;论

 文论

 文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2 88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已经扩大到全国 86% 的县, 参合农民达到了 7 .3亿人。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 4 14 0亿元, 比 2002年增加了 289 8亿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4 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了保障的范围。

 2008年, 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6684亿元, 较上年增长 1288亿元。

 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建设。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抗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 中央财政近五年支出 551亿元, 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

 可见,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条件下, 应该把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到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 我国的经济连续 4 年均以超过 10% 的速度增长, 2007 年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1.1% , 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 却出现了国富与民生关系的失衡,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家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在数额上和结构上均有不合理之处。

  尽管理论界通常是以社会保障支出占 G D 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但是笔者认为, 通过对社会保障支出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分析和比较, 更能让人理解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更能体现一国的民生关系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适度的实质就是社会保障供需之间存在着缺口,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适度发展就是保持社会保障供求的平衡发展。

 从社会保障支出的需求与供给角度讲,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保障水平上升时期, 社会保障需求较大, 人均国民收入较低, 社会保障供给有限。

 为此, 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为社会保障基金建立更广阔的来源基础。

 第二,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第三, 加大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力度, 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

 第四,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把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1. 2   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 社会群体和个人为使社会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物质生活, 实现生存权提供援助和保证而设置的若干内容和项目的总和, 是社会团体和个人必须遵守的工作规程和行为规则。

 它一般包括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 社会补贴(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和个论

 文论

 文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3 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个方面。

 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以来, 贯穿其发展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李绍光,   2003)

  政府应该分清楚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哪些是政府应该提供的, 哪些是市场应该提供的”。

 对于政府内部, 则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李绍光,   2003) 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涵盖了全面的目标主体和目标内容的概念,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这个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包括社会救助、优抚安置、 “五保户政策” 、 互助医疗等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经济的削弱, 使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有所减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2006)

  我国现实情况表明,地方财政实力越强,该地方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相反, 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该地方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

 而按照前面的分析,既然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平等的,那么无论是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裕地区的公民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种保障不应该由经济状况存在极大差异的各地财政来提供,而应该由中央财政给予保障,否则就会出现穷者愈穷、 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李文君, 2005)

  近年来, 我国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支出效益,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今后还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更好地满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郭士征, 2006)

  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来看,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意味着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增加, 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公共资金。日本的例子说明了这点。(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2007 )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保障水平上升时期, 社会保障需求较大, 人均国民收入较低, 社会保障供给有限。(宋士云, 2008)

  当时人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念:

 传统的“统包统揽” 的保障方式导致国家包揽过多、政府负担过重, 已经到了不堪重负、 难以为继的...

篇四: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14年8月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ofParty C0l l ege0f Si chu蜘Pm vi nce Com m i ttee of CCPJ oum alA“ 再2014N o.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概况与反思周利兵(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会保障;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是作为配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作出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分人群、分地区、分行业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问题导向的缺乏政府顶层设计的应急应对处置方式。社保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不公正,已经损害到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向发挥,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制度整合,不断改革制度碎片化的现状。反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带给我们两大启示,即确立公平、公正的社保理念与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的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955( 2014) 03—0069一04党的1‘ 八大报告在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指出,“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对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探讨与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凝聚共识,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内涵关信平教授指出,“ 社会政策的制度性碎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在同一个社会福利领域中实行多套不同的社会政策,对不同的人群实行不同的社会政策。我国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是由人群和地区两个维度而分割的碎片化体系。在人群划分维度方面,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制度覆盖。在地区维度方面,尽管我国有全国统一的社会政策指导原则,但在经费投入和管理的地区负责制下,各地在各类社会福利项目方面的实际投入、覆盖面和人均福利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 青连斌教授在一次对话中指出:⋯ 碎片化’ ,准确地讲,就是按照不同的人群,分别设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不同的待遇。” ¨ o由此可见,关信平教授主要是从社会政策视角认识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突出了我国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国家行政体制制约。而青连斌教授直接指出了制度碎片化的表现形式与制度内容,肯定了保障对象的需求导向,指出国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时的不同应对方式,从满足需求视角得出他的观点:⋯ 碎片化’ 实际上是一种进步。” 12o两位学者都指出了社保制度碎片化的现实结果即待遇不同。景天魁教授从政策科学本身,即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的整个过程思考,认为“ 所谓碎片化,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社会保障形成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它不是什么人、什么部门的主观错误造成的结果。因为我们国家情况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都经历了剧烈的深刻的转型过程。可以说,每一个‘ 碎片’ ( 单个制度) 的形成,在当时都是合理的、有必要的。很难设想在纷繁复杂的改革过程中,谁能设计出~个万能的整体方案,并且得到一贯的执行。” 【3 o这就肯定了政府在社保制度改革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否定了把社保制度碎片化的责任归咎于政府的简单化思维。碎片化形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 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处置方式也在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中,突生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问题在当时可能被解决了,但随着现实情况的快速变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好似“ 按F葫芦浮起瓢” 。综上,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就是指各个社保项目之间的制度性区隔,其本质就是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保障待遇。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的起源与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深化国有企业单位改革,为实现减员增效的公司制市场主体改革目标,破除企业大包大揽的单位制特征,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配套国企改革,减少改革阻力与社会成本,社保制度就被国家重【收稿日期】2014~05—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2J zD022) 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周利兵( 1985一) ,男,河南省许昌人,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城乡贫困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万方数据

 2叭4年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新建构,以应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化解改革难题,发挥社会保障“ 安全阀” 和社会“ 稳定器” 的功能。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主要针对正规就业人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国有企业职工早已应保尽保。当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进行推广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流动人口涌现,非正规就业成为解决包括下岗失业人群在内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就难以起到真正保障作用,无法有效承担起为民众提供有关未来安全预期的功能。制度缺陷很快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广东省出现的大量农民工“ 退保” 现象显现出来,并有增无减,一年比一年严重,截至2007年底已办理退保手续1000万人。为应对问题,各地在中央原则性要求下进行了各具本地特色的社保制度建设。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由此产生了不同内涵的二元化形式。这是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偏向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的结果,并由一系列制度体系来保证农村供衰二城市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城乡之别,改革开放以来,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各类保障名存实亡,养老和医疗两大领域的需求完全由个人及家庭承担满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及时考虑到农民群体的需求。新世纪以来,随着“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历史新方位的确立,国家针对亿万农民群体迅速建立起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等风险。但是,农民与城镇职工分属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其制度规定与待遇标准都不一样,于是,中国社保制度就逐渐呈现出一个深度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即社保制度碎片中仍有碎片。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其核心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目前各种险种存在不同制度体系,且体系之间不能衔接,转移接续困难重重。如养老保险体系按单位性质、不同群体分别实行不同制度,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双女儿家庭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独立,待遇区别较大;医疗保险存在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新农合”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区分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上也存在很大差别。社保碎片化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化分割,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和待遇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城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县市级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基金分割运营;三是政、企社会保障制度分割,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待遇差距悬殊。总之,就如前引所说,“ 制度碎片化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社会保障形成过程中是很难避免的。”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碎片化过程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加深的。首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决策机制,其中也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的路径模式。“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是在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逐步逐步地、一片一片地建立起来的,而且,往往都是采取应急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制度‘ 碎片化’ 情况相当严重。” ¨ J ‘ ‘ 无论是早期的社会保险,还是后来的各种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多数社会保障项目的选择和出台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问题,而不是从长远的战略视角出发而制定的。与“ 摸着石头过河” 的改革策略一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也是为了应对当时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实施的。” Ho这一个原因与相关学者提出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在起步时期缺乏顶层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渐进性的实践,采取渐进的方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特色和经验。一个社会项目的变革往往采取先行试点的做法,试点可行后就逐渐扩及到更大范围来建设与发展。试点先行的渐进改革方式匹配了我国整个改革事业的渐进过程,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相互呼应之势。试点先行、渐进改革的策略,避免了社保制度直接全面变革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但是,这种做法也使我们错过了最佳的制度整合时机,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缺失,延误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也使制度整合、体系整合显得急迫而复杂。这一策略即“ 摸着石头过河与先行先试” 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不是也应该完全照搬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决策体制的“ 程序非正义” ∞。也造成了社保碎片化。赵晓芳指出我国传统公共决策体制的三个特点:第一,决策主体单一,缺乏民众参与;第二,决策方式偏重经验取向,科学化程度不够;第三,决策缺乏法制化,决策过程缺乏制度化及程序化,主观性强。社保制度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上而下特征,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缺乏相关群体的参与,决策主体单一。相关群体尤其是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渠道不畅,无法参与进有关社保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单一决策主体更倾向于“ 拍脑门” 式决策方式,更注重更高级别领导的经验认识与个人意志。由于缺乏整个社会的参与,制度的规定就很难在层级政府间被忠实的贯彻执行。作为政策指导性原则,制度规定只是肯定了各地政府努力的大致方向。其次,我们有偏误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观念认识及对社保制度的认识不足也促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形成。有领导认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型的、需要花钱的事情,就缺乏万方数据

 2仇4年第3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积极性了。其实,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助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再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先前我们总是借国家经济总量不大、政府财政不足等为由,政策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并把我国经济上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落后差距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等问题的原因。借鉴外国经验,可以看到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建立健全了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这些有偏误的认识很难使得社会保障事业能够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被重视,只能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配套性建设。起到稳定社会与减少改革成本的作用。这种社会保障不健全的落后状况在增量改革的过程中还可能被淡化,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不平等的加重,社会保障的需求就迅速强烈起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就亟需发挥出来。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所带来的影响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价值观念,使得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转变执政方式以建设“ 服务型” 政府缺乏合法性来源,并由此带来进一步改革民意基础的缺失与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的成效甚微。制度碎片化带来的社会不公已被国内社保领域专家学者取得共识性认识,如关信平教授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一文中,五次提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并每次提到时都认为它是当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一个原因。“ 从具体的制度原因上看,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公平性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问题,二是普惠性福利不足,三是政府公共资源“ 逆向调节”的问题。” 景天魁教授也指出,“ 不公平问题是制度碎片化必然带来的。制度碎片化本身带来的差别,形成制度区隔,又限制转移和接续,应对人口流动的能力就差,也必然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带来一些值得忧虑的影响。” Ho碎片化的现实表现就是待遇不同,不同的群体参与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社保待遇的差别在一些群体之间还非常大。有数据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在把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考虑进去后,差距水平显著增大,城乡实际收入之比达到6比l 。郑秉文教授也撰文指出碎片化不利于社会公正,“ 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体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但在多种退休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群体特征的基础之上,退休待遇存在差异并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m t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但共享着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制度理念。关信平教授也指明,我国社保制度不公平并非基于正常的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社保碎片化建立在如户籍身份、就业类型、行业性质、特权等因素之上,既不能实现社保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还使得应保对象无法消除生活的后顾之忧,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活力的激发,也在一定程度E销蚀着党的执政基础。其次,碎片化所带来的制度性排斥,限制了劳动人口的71自由流动,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建立。郑秉文教授指出,“ 在社会大转型时代,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要求,全国大市场的形成有赖于社保制度的配套和支持。” 碎片化造成的各类社保制度间无法有效转移接续,不利于人们的空间位移。碎片化导致的制度性区隔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流动群体的大规模流...

推荐访问:高质量 心得体会 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 促进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