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完整)

益聚文秘网 发表于2023-03-10 19:55:07 来源:网友投稿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1  一、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1.资本市场动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经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因此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不同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完整)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1

  一、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1.资本市场动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经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因此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不同的目的,其首要目的是对企业自身有利,如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能周转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企业需要筹资,在资本市场,企业筹资的首要方向是银行,银行会制定一些限制性条款才会把资金贷给企业,企业为顺利地实现贷款,就需要进行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企业盈余管理;企业为了增加股票、债券等的发行量,也需要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企业盈余管理。因此,资本市场动因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因。

  2.合理避税动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现的,如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企业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是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重要的一个项目,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利润和企业现金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法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企业才有机会进行合理的避税。合理避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十分明显的动机。

  3.避免处罚动因。虽然我国目前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但是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主动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企业如果选择了不合规定的会计政策,就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避免处罚也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盈余管理动因。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日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获得的财务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编制财务报告,进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服务,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一定的会计政策下进行的,会计政策是这一系列程序进行的基础。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是企业实现满意财务状态的手段。因此,企业为了达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就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

  5.融资动因。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分为权益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在权益资本市场上,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增资配股、退市等方面都以会计盈余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可能会使公司在股票发行前利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为了增资配股而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相关条件,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可能会为了防亏、扭亏以防止被戴帽或摘牌而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在债务资本市场上,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当企业资金不足时,融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6.政治成本动因。政治成本(也称机会成本)动因也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因。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下,如果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就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和限制,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造成了企业要面临一定的机会成本,即政治成本。

  二、企业应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固定资产具有使用寿命长,在总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大等特点,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大小的影响巨大。因此,当企业核算企业利润时,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依据折旧方法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也是十分必要的。行业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如制造业以制造产品为主,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就比较大,而服务业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并不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折旧年限、净残值的确定都会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

  2.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属于流动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由于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存货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重要的项目。企业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企业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导致了会计政策的变更。目前我国企业利用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盈余管理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3.变更收入确认原则的方法。企业收入的确定均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不同的企业所依据的原则可能不同,企业收入确认原则的改变会导致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发生,因此变更企业的收入确认原则,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方法。

  4.变更借款费用的方法。借款费用,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对其他资金的使用权,而需要负担的相关成本。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以及为了获取资金的使用权所负担的除了利息之外的其它所有成本。企业在发生借款费用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就必须予以资本化,比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构建才可以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的固定资产;如果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其进行费用化。借款费用是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要看借款的用途,看其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并且由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缺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职业素质普遍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匮乏,不能很好的对会计政策的理解和选择,意识不到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职业素质、会计政策选择意识等都还不符合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会计政策选择意识不高是我国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企业盈余管理最基本原因。

  2.社会审计行业执业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主要由社会上会计师事务所内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企业要想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均认可的财务报表,就必须把财务报表让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对其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审计工作市场不规范,并且存在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比较分散、审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不规范等问题。   3.*监管不力。*监管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它对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监管是*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且*监管是一种公共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特点,企业业务的多元化致使企业行为的多元化,进而造成*监管行为的多元化,导致各监管部门存在权利重叠、权力界定困难的现象。

  四、基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社会会计制度体系。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会计政策选择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时,必须要做到法律法规制定的民主化。制定出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了适合大部分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使社会公众参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从而使指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满足社会公众各方的需要。其次,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判断能力普遍较差,造成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也较差,因此我国企业应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使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再其次,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时,不仅要对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进行披露,更需要披露企业所使用的政策的内容,以及使用此会计政策的原因。

  2.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日趋接近完善,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在改变会计政策时,不仅需要披露会计政策改变的原因,更加需要披露会计政策改变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这项规定只涉及到对当期及以前期间影响的披露,未考虑到对以后期间影响的披露。对于社会相关部门来说,加大对企业监督以及处罚力度,强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还是目前有待提高的责任。

  3.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素质。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是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最直接的方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会计环境也变得千变万化,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日益复杂,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认识也逐渐深刻。会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财经法规、提高职业道德观念,从而保证对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以提供完整、准确、公允的会计信息。

  4.优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规范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的明显。企业对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导致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的核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采取何种方法对会计数据核算和计量的前提。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盈余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对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5.企业应注重整体优化,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加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经营业务更加复杂多样,只对一种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可能并不能解决一项经济业务。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特点,全面分析我国企业发展所可能面临的问题,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可能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整体优化,从而达到强化企业盈余管理的目标。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2

  权威性定义

  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盈余管理主要涵义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阅读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1)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论文3篇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论文1

  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会计法》第十八条和第四十二条等有关条款中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属于违法行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很明显,法律赋予了各单位行使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但各单位在选择权的使用上不能带有随意性。会计处理方法属于会计政策的内容,实际上法律赋予了各单位具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目前实行的会计改革,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这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专业水*和职业道德都提出了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知道、了解、运用职业判断,从而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相反,有些上市公司又存在着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操纵的情况。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翟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

  一是*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

  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

  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为了*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 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论文2

  摘 要:会计政策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部分,并且会计政策及其选择也逐渐变成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本文从与会计政策相关的概述入手,讲解了会计政策的含义和作用,接着分析了会计政策出现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原则,最后综合这些方面对会计政策及其选择进行总结。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因为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结果可能会千差万别,出现大量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可见,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研究刻不容缓,只有企业在合理选择会计政策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从而创造出优越的生活环境。

  二、会计政策的相关概述

  1、会计政策的含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时遵循的相关会计原则、方法及程序。当然,会计政策仅有在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应采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各种选择时,才有其真实的价值。企业在选择这些会计政策时,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因而会计政策是构成企业会计制度必不可少的部分。

  2、会计政策的作用。会计政策可以增强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按照相关规定,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要求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创建与企业操作实务相一致的会计核算系统,因此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更具有可靠性,更加便于利益相关者知道其实际经营状况。还有,企业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能有效地保护和扩大自身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三、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会计政策的选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也主要受限于其周围的环境。我国企业的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对会计体制的革新,使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逐渐形成,企业可以从其特点和相关利益出发,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2、利益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向利益相关者完全披露其财务信息。并且,大部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可能不相同,也就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其中*和企业的相关性特别低。因此*在*衡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希望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其颁布的相关规定,并使实施后的履行成本下降,故*便会扩展规定中财务处理的限制,从而提供更多可以选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3、会计操作的多样性。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经营条件可能不相同,为了让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能从其所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各方面经济状况,相关准则和制度就必须要具有可变性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在不同会计操作进时选择不同的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和程序,也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多的可选择项。

  4、会计计量和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和报告过程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货币计量作为手段,采用相应的方法,从而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的过程。可见,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财务人员自身的臆断,表现为企业会计人员对同一个经济事项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产生出不同的选择,最后也就逐渐出现了各种会计政策。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众多可供选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中,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选出最有利于企业获利和发展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以此确定会计政策并实施的方式。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体现在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合适,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

  2、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每个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相关规定范围内,并要考虑到诸多对经济利益挂钩的情况,这也就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不同结果。

  (2)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组成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其中上市公司则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完整披露,这必然导致上市公司与公开度低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差异。企业资本的组成结构不相同,导致其所面临的风险不同,从而需要顾及的利益相关者也就不同,使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差别。

  (3)会计人员素质及其能力。企业财务信息操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相关会计知识及能力,并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为企业选取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并将相应会计政策运用到工作中。

  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1)合法性和独立性相综合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中,才可以确保其的财务信息的确定性,否则应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在企业选取的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出现不符时,会计政策应该在合法性的指导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从成本和收益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财务信息正确的情况下,选择出利于执行的会计政策,并适度降低运行成本。

  (3)适用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为了让会计政策更好的展现其效果。企业在选取相应会计政策时,应当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选择,选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五、结论

  会计政策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为了减小财务信息不确定性的出现,企业应在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进行分析与衡量后,从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出发,通过采取合理的手段,确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鲍亚伟.会计政策及其选择探讨.商场现代化,2013年06月

  [2]陶华.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商业经济,2006年第2期

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论文3

  摘 要:会计政策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部分,并且会计政策及其选择也逐渐变成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本文从与会计政策相关的概述入手,讲解了会计政策的含义和作用,接着分析了会计政策出现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原则,最后综合这些方面对会计政策及其选择进行总结。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因为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结果可能会千差万别,出现大量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可见,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研究刻不容缓,只有企业在合理选择会计政策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经济继续蓬勃发展,从而创造出优越的生活环境。

  二、会计政策的相关概述

  1、会计政策的含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时遵循的相关会计原则、方法及程序。当然,会计政策仅有在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应采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各种选择时,才有其真实的价值。企业在选择这些会计政策时,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因而会计政策是构成企业会计制度必不可少的部分。

  2、会计政策的作用。会计政策可以增强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按照相关规定,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要求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创建与企业操作实务相一致的会计核算系统,因此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更具有可靠性,更加便于利益相关者知道其实际经营状况。还有,企业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能有效地保护和扩大自身利益,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三、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会计政策的选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也主要受限于其周围的环境。我国企业的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对会计体制的革新,使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逐渐形成,企业可以从其特点和相关利益出发,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2、利益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向利益相关者完全披露其财务信息。并且,大部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可能不相同,也就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偏差,其中*和企业的相关性特别低。因此*在*衡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希望各个利益相关者都能接受其颁布的相关规定,并使实施后的履行成本下降,故*便会扩展规定中财务处理的限制,从而提供更多可以选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3、会计操作的多样性。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经营条件可能不相同,为了让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能从其所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各方面经济状况,相关准则和制度就必须要具有可变性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在不同会计操作进时选择不同的会计原则、处理方法和程序,也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多的可选择项。

  4、会计计量和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和报告过程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货币计量作为手段,采用相应的方法,从而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的过程。可见,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财务人员自身的臆断,表现为企业会计人员对同一个经济事项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产生出不同的选择,最后也就逐渐出现了各种会计政策。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众多可供选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中,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选出最有利于企业获利和发展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以此确定会计政策并实施的方式。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体现在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合适,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

  2、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每个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相关规定范围内,并要考虑到诸多对经济利益挂钩的情况,这也就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不同结果。

  (2)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组成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其中上市公司则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完整披露,这必然导致上市公司与公开度低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出现差异。企业资本的组成结构不相同,导致其所面临的风险不同,从而需要顾及的利益相关者也就不同,使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差别。

  (3)会计人员素质及其能力。企业财务信息操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相关会计知识及能力,并且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为企业选取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并将相应会计政策运用到工作中。

  3、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1)合法性和独立性相综合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中,才可以确保其的财务信息的确定性,否则应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在企业选取的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出现不符时,会计政策应该在合法性的指导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从成本和收益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财务信息正确的情况下,选择出利于执行的会计政策,并适度降低运行成本。

  (3)适用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为了让会计政策更好的展现其效果。企业在选取相应会计政策时,应当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选择,选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五、结论

  会计政策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为了减小财务信息不确定性的出现,企业应在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进行分析与衡量后,从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出发,通过采取合理的手段,确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鲍亚伟.会计政策及其选择探讨.商场现代化,2013年06月

  [2]陶华.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商业经济,2006年第2期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2)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 (菁选3篇)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1

  摘要: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达到预谋的利己效果的会计行为。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完善《会计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客观条件;动因;治理

  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 而带有很大的弹性。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作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隐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

  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股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同时,企业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往往通过盈余管理以“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利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来达到上市和提高股票发行溢价的目的。

  股票上市后,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另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为了免受其苦,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证券机构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作,在披露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性上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会计时滞现象非常严重,业绩变化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存在这种现象。为了使某些证券机构赢得操作时间,上市公司还会故意推迟重大内部消息的披露时间,或者滥用“临时公告”和“澄清公告”,故意使用“暂不分配”、“暂缓分配”等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其代价将十分惨重,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经测算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也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会减少*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因此,企业为了减少 “政治成本”,避免*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利与弊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利润*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作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只是以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作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作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的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另外,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二)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和约关系。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具体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变更的理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方或监事会对所采用的不合理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并强化外部监控,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从根本上切断企业管理当局机会主义行为的退路,使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得的收益。

  (三)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规,改善企业外部投资与融资环境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有配股资格,这些规定导致了巨额冲销和“10%现象”。最近对配股资格重新规定为“净资产收益率最近三年*均10%以上,但任何一年不得低于6%”,这虽然遏制了 “10%现象”,但却有可能导致“6%现象”的重演。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补充和完善,除了上述依据外,还应辅以其他指标,如企业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数据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为了减少企业债务安排方面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应当完善现行的信贷评估指标体系,在重视会计数据量化指标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非量化指标的作用。在量化指标方面,除了继续以流动比率等财务报表的量化信息为参数外,应当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增加产品创新与成长业绩、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等指标,以鼓励企业管理当局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在非量化指标方面,还应当考核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水*、发展前景等,以更加全面地、公*地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2

  摘要:

  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关重要,也是一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会计舞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内容入手,进而分析其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并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分别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尝试,对企业上市融通资金、促进上市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在《公司法》及《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持续获利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经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的情形,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将遭到退市的严厉处罚。少数经营前景堪忧的公司为了保住其上市资格,采取人为调节公司盈余的手段,以达到虚假盈利之目的。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为国内证券市场的改革及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其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加大审计力度,进而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期达到对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负责的目的,并最终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架护航。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容

  目前,盈余管理的理论问题国内乃至国际对其争论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观点及凯瑟琳雪珀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观点。但笔者认为其本质都是会计主体利用一定手段来人为调节公司盈余,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内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体具备以下涵义:

  1.盈余管理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是指经理执行层及董事会;

  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向外披露的公司盈余;

  3.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是GAAP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

  4.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使其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以满足某种需求。可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执行层在相关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其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公司管理当局自身需要。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的今天,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愈加清晰,公司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当局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因而,公司管理当局为其自身需要,进行盈余方面调整是极有可能的。

  2.对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是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有盈利,而其预计的利润率要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这一条限制性规定,一部分公司是无法达到的,因而一些为了上市融资的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为自己进行所谓的上市包装,以取得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的资格。

  3.避免公司被退市的动机。我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其中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内连续出现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将暂停其股票的上市交易资格,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削除亏损。如仍不能扭亏为盈,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资格,也就是做退市处理。公司上市后又遭到退市将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利润。因而,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实现扭亏的做法,也就变得极为常见了。

  4.出于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随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健全,纳税成本问题已成为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其所得税费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其留存收益。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所得税纳税成本,采用诸如尽量少列收入、多计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从而利用少支出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盈余管理方式,以实现其节约纳税成本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通过交易实施盈余管理。收入是实现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收入是有赖于交易进行的,因而上市公司通过交易可以起到盈余管理的作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其盈余目标,通过一些特殊交易诸如:关联方交易、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另外一些公司通过改变交易方式及时间来操控盈余的实现,一些对外投资较多的上市公司经常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状况来调节持股比例,以改变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或是执行层,要求其财务人员采取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实施公司的盈余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变更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以及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的问题等方式人为调节利润,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借助于地方*的支持。因为公司上市的前提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所以争取上市资格的难度较大。在过去我国各级地方*“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是考核地方*政绩的一项内容,因而地方*对于辖区内上市公司所谓的“壳资源”相当地看重。一些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当地*更是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保住其上市资格。地方*一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是财政扶持,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可见,上市公司借助地方*的相关支持也可以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标。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审计意见的内涵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同时,二者的分离使得上市公司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对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由此也促进了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后,就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审计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

  2.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3.保留意见;

  4.否定意见;

  5.无法表示的意见。上述的第2~第5种类型,又被称作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人员对于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一定的异议。可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检验国内审计工作从业者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其手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因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同时也制约着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有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执业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方,在其审计执业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审计和评价的重要作用。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着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涉及到市场经济中各方利益时,独立性原则被审计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土壤”来看,一些公司大多围绕着上市资格或是配股资格等融资活动而展开盈余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债权人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保护者及代言人,能否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且能否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制度、法规对于采用盈余管理较多的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外披露、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将其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已成为检验国内审计市场遵循独立审计原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以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已经直接地影响到相关从业人员出具的审计意见,是能否真实遵循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标志。

  四、总结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保护其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及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于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应很好地利用其职业判断力,并且遵循独立性原则对其执业过程中所发现的盈余管理问题作出公允性评价及披露,以便更好提高其审计意见的质量,并最终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焕娣,李璐宇.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3.09

  [2]安鹏,宋雪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

  [3]李小蒙,刘鹏飞.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6

  [4]杨丽娟.资产减值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论文3

  [摘要]文章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发现融资需求是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盈余管理的中间传递因素,即企业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这一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路径。

  [关键词]发展战略;盈余管理;融资需求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引导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参考依据的管理者做出合适的决策,或是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HEALY和WAHLEN,1999)。[1]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DICHEV等(2013)通过对169家上市公司的CF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的商业模式或是战略选择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有显著的重要影响。[2]BENTLET等(2013)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企业战略定位与财务报告违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采用进攻型发展战略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违规率的概率显著高于采用防御型战略的公司。[3]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尚未做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战略具体如何影响盈余管理,其影响路径仍不得而知。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找出企业发展战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1、企业发展战略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战略管理之父”PORTER(1980)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产品差异型和成本领先型[4],MARCH(1991)则认为可以划分为探索型和利用型[5],MILES和SNOW(2003)则分为进攻性、分析型和防御型。[6]BENTLET等(2013)认为MILES和SNOW(2003)的战略类型的划分一方面涵盖了当前主流的战略类型分类;另一方面他们这一战略划分有助于通过对企业管理层的访谈进行调查获得相应的数据。[3]因此,文章参考MILES和SNOW(2003)的研究,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划分为进攻型、分析型和防御型。其中,进攻型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推出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保持其在行业当中的领军地位;防御型企业则会固守在原油的"产品市场,通过价格、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其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处于两者之间的企业则被认为是分析型。

  2、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常见财务,也是财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但目前有关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不多。文章认为,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其中融资需求就是财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攻型战略的企业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开辟新的市场,则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而这时对融资需求相比防御型企业而言更加迫切。[6]ITTNER等(1997)研究发现,进攻型战略的企业由于对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投入力度较大,往往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的局面,这方面显著低于防御型企业。[7]卢太*和张东旭(2014)的研究表明,融资需求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8]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了融资需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蒋东生(2012)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并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9]马永强等(2014)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控,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报表上利润的形式来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10]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的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融资需求又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这一中介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且,相对于防御型的企业战略而言,进攻型战略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对更加迫切,盈余管理动机也就越强。

  3、研究结论

  现有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做了很多研究,发现企业战略会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2-3],但是很少有文献分析企业战略是如何作用于盈余管理的,即企业战略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盈余管理,具体路径是什么还不得而知。文章基于企业战略理论以及盈余管理相关分析,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并且,相比防御型战略的企业,进攻型战略的企业其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其调控力度也会越大。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作用的认识,揭示了企业战略对盈余管理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3)

——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作用探析

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作用探析1

  摘要: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也在增加。这其中,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就通过对相关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国内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进而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主要指一些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毫无疑问,与一些中小股东相比,机构投资者无疑在投资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而近年来,随着相关对机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机构投资者自身的不断的壮大,实践证明,机构投资者以及开始关注并且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学者也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的则认为机构投资者不能有效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文献综述

  程书强(2006)的研究选取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关系这一视角,他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的研究为主,在研究中,选取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 2000~2003年沪市a股为样本,经过他的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操纵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王化成和佟岩(2006)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对管理层进行一定的监督作用,主要是监督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害的行为,进而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高雷和张杰(2008)采用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其中剔除了金融类的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则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而公司治理水*则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这充分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李延喜,杜瑞和高锐(2009)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中的作用。首先通过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机构持股比例很低时,机构不存在监管意愿,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才会积极地监管盈余管理。然后,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实证分析,主要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存在倒着一定的关系,即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13.07%时,构投资者便会去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申景奇(2011)也是通过实证研究,他的研究利用了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盈余管理及信息披露为焦点,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果问题。通过他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升、持股家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抑制作用的文献综述

  *湖和李菁(2000)通过对证券公司这一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证券公司会利用“倒仓”等手段去谋求利益,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会监督公司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不会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高群和黄谦(2010)的研究则主要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人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的持股比例比较低时,按照董事会和总经理两权分离的假说,这种比例较低的持股会加剧内部人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操纵。邓可斌和唐小艳(2010)利用国内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的数据,他们通过混合与*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其中,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来说,国有企业这种相关更加突出。研究进一步说明,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还有一定的短视行为,他们没有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时候会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唐洋(2011)采用了沪深两市2007至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针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的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都盈余管理水*均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积极去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中来,没有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去更好的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以上内容就是对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抑制作用的文献综述,通过综述,可以看出,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和论证,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在国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还有一些值得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结论和展望

  一个客观的情况就是,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并且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据相关统计得出,在我国的a股流通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有一半的流通市值。所以,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找出目前机构投资者行为的不足,有利于改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使机构投资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这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随着*改革开发逐步深化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也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说,机构投资者与会计准则执行的关系便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9): 129-136.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64-72.

  [3]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66-74.

  [4]*湖,李菁.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j].财经,2000(10):10-22.

  [5]李延喜,杜瑞和高锐.机构投资者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9)39-45.

  [6]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4)

——生活与选择的演讲稿3篇

生活与选择的演讲稿1

  放眼大千世界,无处不见选择的踪影。选择是欢娱的过程;选择是痛苦的过程;选择是悲怆的过程……

  此时此刻,我就在面临着一个毫无人性的选择:在你最亲近的四个人中删去三个人,而删去,无疑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死亡。

  我手中的笔在不停的颤抖,鼻尖在爸爸、妈妈、姐姐、弟弟这四个词语上空来回移动,鼻尖上的汗也滴落了下来。删妈妈?不!妈妈整天为我们操劳,她无怨无悔,记得上次,她为我们洗衣服洗到半夜;删爸爸?不!爸爸每天不论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总是开车送我们,生怕我被淋着晒着;删姐姐?不!姐姐十分疼爱我,记得上次,姐姐回家时给我带了那么多的零食;删弟弟?不!他是如此活泼可爱,对我如此好……可必须删一个呀!我额头上的汗再次滴落了下来……几分钟过去了,我那颤抖的笔尖在弟弟的名字的上空停了下来,这是,我心一紧,牙一咬,一条长长地黑线勾走了弟弟的生命!

  什么?还要删一个,不,我已经删去了一个,不想再删一个了!可是必须删一个。父母的养育之恩使我无法回报,我不可以删去他们,那只有删去……又一条长长地黑线拉走了姐姐的生命。顿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望着爸爸和妈妈,我思潮起伏:妈妈肯定不能删,她为了我含辛茹苦,可爸爸他……唉,我只有删去了爸爸……

  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做完了,我瘫在了桌子上,脑袋像炸了似的,耳边只有嗡嗡的声音,心里悔恨着、难受着……

  在生活中,这样的选择还少吗?父母离异,你选爸爸还是妈妈?俩位最好的朋友落入水中,你是救前一人还是后一人?路人被劫,你是见义勇为还是安分守己?

  人生就像一张试卷,它有大量的选择题,但不可不选并且还不以分数计算。有时,A和B你都不想放弃,但它无疑是一道单选题,它告诉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生活与选择的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我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有许多同学落脚在繁华的都市,我也曾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希望走入繁华的都市一展身手,我也曾整装待发准备成为一名城市白领,然而随着时光迁移,城市无趣的生活对我心灵的涤荡最终使我明白教育才是我正确的选择,我报考了__年的特岗教师,选择了我的家乡,因为我坚信“如果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如果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如果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幸福”,这也是特岗生活所带给我的感悟。

  说实话,当我成为颜村铺乡小学一名老师的时候,心里感觉些许的紧张与激动。紧张,是因为第一次面对这么多求知若渴的学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激动,则是因为我是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站在了家乡教育的舞台上。好在伴随着孩子们亲切可爱的笑脸,孜孜不倦的虚心学习态度,伴随着各位前辈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伴随着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今曾经的忐忑已逐渐变得稳健,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由生疏也变得熟练,无论哪一种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都是在颜村铺小学里完成的。为此,我想由衷地说一声: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老师。

  老师并不是我小时候的理想。也许是缘分的选择?也或许是大学毕业为了规避就业压力的选择?对于今天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的我,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却是因为选择而喜欢,当然,这一切主要是来自于我的学生们的力量。每一天早晨,学生们那句:“老师好!”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每一天放学后,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了明天的希望。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一个好的教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时我非常的不理解这句话,直到我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才真正理解和认同了它。当教师确实是一个良心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做错了还有改正的机会;一个物体损坏了,还可以再补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耽误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将影响他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正确指引。所以我们必须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如果说当初特岗的选择是为了规避就业所带来的压力的话,那现在的我应该为这种规避而感到庆幸,我无悔当初的选择。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会用行动去证明,为我选择的职业而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争取做勇敢的水手,与所有老师一起,乘风破浪,共赴前程。

  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让我们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在*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

  各位同事,我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辛勤耕耘,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愿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和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生活与选择的演讲稿3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你们发问。那么,我想要发出我的第一个问题咯!请听好下面这个选择题,看看谁的智商最高。假如有天你、你的配偶和你的母亲泛舟游于西湖之上,你们仨不幸船翻落水。你不是很会游泳,只能先救一人,你会选择救谁呢?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被某个变态的人提问过这个变态的问题。无论怎样选择,都无法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先救配偶吧,人家会说你大逆不道,毫无孝心。母亲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到头来还不如一个法律名义上的亲属。那么,选择救母亲好了,人家又要说了:“嗨,在座的.女同胞都记住了啊,某某某可不是什么好男人,千万别嫁给他,否则会后悔的哟!他可永远不会把你当自己人看。”“好吧,救这个不行,救那个也不行,我谁都不救总可以了吧,我自己一个人上岸。”我奉劝你们千万别这么干,估计会被骂死,天底下哪有这样狼心狗肺的人啊!就算陌路人也有见义勇为的,更何况你们是亲人!“得了,我跟着她们俩一块沉下去吧。”这么做还是会被人鄙夷的哟,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死不足惜!哎?我貌似听到有人在埋怨“出这么难的选择题,脑细胞一下子都死了好多”啊!呵呵,行了,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吧!我就不纠结大家了。

  我发出第二个问题了啊。大家想想,从小到大,我们是不是做了无数多个选择题呢?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千千万万个选择长大的。小的选择题就不必说了,就说说有关我们人生的重大选择吧!

  小学升初中了,我们会想到哪里读中学呢?好的教育才有益于我们的成长。初中升高中就更不必提了,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想要读重点高中,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买进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快高考了,大家又争相报考大学,“到底选择报哪所大学”的疑虑折磨得我们吃不香睡不着。报差了吧,高考分数出来后觉得可惜;报好一点的学校吧,高考结果出来分不够没选上,更是后悔莫及。现在即将步入大四的我们,又再次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到底是考研继续深造、考公务员进入政界,还是直接就业呢?这么多的选择题需要我们去做出抉择,相信很多同学都对选择题恨得牙痒痒的。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能够有所选择,能够自己做主下决定是何等幸福的事!

  相信我们文学081班的同学都还记得大一上学期去南昌育智小学的事。那是一次让我无法忘怀的经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咱们班的同学一起乘公交来到育智小学看望那些孩子。当我第一眼看到他们时,心里忍不住掠过一丝惋惜。外表看来,他们与其他的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因为智商远远低于同龄孩子,不得不来到这个特殊的学校接受特殊的教育,从此他们也走上了与正常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当时一个大力气的男孩用尽全力举起一个举重器,开心的大呼:“姐姐姐姐,你快看!”当我惊叹于他的体育才能,由衷地夸奖他时,他一脸满足地“哈哈”傻笑。我的鼻子却忍不住泛酸,为什么老天对他们那样的不公*,为什么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什么他们无法选择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现在的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远在大西北,远在僻远山村的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能吃饱饭睡好觉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倘若能够坐在昏暗破旧的教室里念书,就再无憾事可言。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忘不了曾经网络上盛传的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那双明亮而充满渴求的眼睛,震撼了多少人的内心!他们,也想要读书学习!为什么他们就没有选择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忘记发生在青海玉树的那次大地震。顷刻间,学校的18间*房教室全部倒塌了,600多名学生遇难。地震时不少居民仍在梦中,就那样再也没有醒来。玉树到处一片废墟,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中。那些遇难的人们,他们也是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离开了我们。

  是的,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是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他们所有的爱,让我们幸福地成长安心地读书。我们无法选择拥有美丽俊俏的面容或者高挑的身材,但是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头脑。我们无法选择去清华北大那样的名牌大学读书,但是我们的母校农大用她那质朴的文化底蕴毫无怨言地滋养着我们,将来的我们绝不比别人差!

  亲爱的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们还想要抱怨选择太多了么?珍惜我们手中选择的权利吧!可以选择是何等幸福的事!

  谢谢大家!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5)

——如何选择胶皮与底板的搭配3篇

如何选择胶皮与底板的搭配1

  选择海绵、胶皮与选择底板一样,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技术打法。在乒乓球竞技运动中,融速度与旋转为一体的快攻与弧圈进攻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主流,这是因为使用反胶海绵球拍击球不仅可以获得近台快攻所需节奏速度,同样在大力击球时可以获得较快的飞行速度,由于反胶磨擦系数高,在攻球时带有强烈上旋,并带有明显的快速前冲,所以在近台乃至中运台的进攻,反胶海绵球拍都可较容易获得更多的制胜因素,选择、搭配反胶海绵球拍时应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对反胶表面的粘性特点,海绵的厚度与硬度、底板的厚度、重量与性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1以快攻、扣杀为主的进攻型运动员

  为了保证其近台攻击的力度,一般均选择重量略重(90g以上)、板体较厚(6.5mm以上)比较坚挺的七层底板。但是直板两面进攻者,由于背面也要覆盖海绵胶皮,故选择底板的.重量相对要轻些。如果是考虑加强攻球的速度,通常选择表面粘性特点中等、颗粒较短的反胶;如果是注重控制球可挑选厚度中等(1.8-2.Omm)硬度适中(40-44度)的海绵与之搭配。

  2以弧圈进攻、大力抽杀为主的进攻型运动员

  由于活动范围与动作幅度较大,为了保证连续击球时的灵活快速与良好控制,通常选择重量较轻(90g以下),板体或薄(横板)或厚(直扳)而弹性较好的五层底板。注重旋转,通常可选择表面粘性较好、颗粒略长的反胶;注重速度,可挑选较厚(2.1-2.2mm) 并且较硬(45-48度)的海绵与之搭配。

  3以攻、削结合打法为主的运动员

  由于要求全面地掌握技术,既能攻又能防守,通常选择重量较轻(90g以下),板面较大,吃球较深,但有一定弹性的底板。如果是注重旋转变化,通常选择表面粘性较好、颗粒略长的反胶;为了保证其削球的良好控制,经常挑选厚度适中(1.5-2.Omm)并且软、硬适中(40度左右)的海绵与之搭配。

  4削球运动员

  为了加强变化,球拍的一面使用反胶,另一面使用长胶、正胶或生胶,这些颗粒向外的胶皮通常选择很薄的海绵(1.0mm以下)与之搭配。也有的削球运动员一面使用反胶,另一面使用防弧胶皮(一种表面不粘、弹性很差的反胶),为了进一步降低反弹性,一般选择厚度在1.5-2.Omm,性能特别柔软的海绵。

  5近台快攻运动员

  使用正胶或生胶。由于正胶和生胶表面磨擦系数较低,为了在快速进攻的同时保持对球的良好控制,运动员通常选择球感好、弹性适中且板体较厚(6.5mm 以上)的底板,搭配海绵需要略厚些(2.1-2.2mm)以提高速度。要想提高控制能力,应选略薄一些的海绵(1.8-2.0m)。

如何选择胶皮与底板的搭配2

  乒乓球底板大致分为纯木的和纤维的。纯木板手感细腻,底劲足;纤维板手感清晰,甜区大,容错率高。故业余球手都喜欢纤维板,而专业队大多数都是纯木板。

  纯木板又分为五层和七层,五层较薄,偏软,适合弧圈打法;七层较硬,适合快攻弧圈。

  七夹现在是主流底板,因为禁用有机胶水,胶皮弹性变小,需要底板给它更多支撑

  纤维板:说道纤维板最经典的莫过于蝴蝶王了。芳基碳素混编,桐木大芯,几乎是现在纤维板的标配!

  其实这么多经典球拍每个都非常好,你感觉不好用主要是你没配好胶皮。我们都知道“软拍配硬胶,硬拍配软胶”,其实真的配起来完全没有这么简单。需要考虑重量,需要考虑整体形变,需要考虑面材硬度,需要考虑出球速度……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6)

——形势与政策答案

形势与政策答案1

  一:为何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答:抗日战争则是近代以来民族*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一、*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同志说:抗日战争促进*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的诞生,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面对着*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激发起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为民族前途和命运而抗争的意识空前增强。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的国际地位。从1980年xx战争开始,*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时候的*,毫无国际地位可言,没有与诸强*等对话的资格。这种状况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xx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的国际地位也随着抗战的展开和胜利而得以提高。*充分利用参加世界反xx同盟这一历史契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初步废除了各国由对华不*等条约所赋予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的不*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在世界反xx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三、*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加快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步伐。近代以来*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就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把反对*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结合起来,把积极抗日与推进民主进步运动结合起来,把为*人民谋民族*与谋社会*结合起来。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的前途和命运。抗日战争胜利后只用了4年时间,**便领导*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到了最光明的前途。

  二:作为当代大学生,你是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谈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举措。

  答:一、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企业要勇于创新。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创新不仅是“不进则退”,而且是“慢进也退”,再大再强的企业,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遭遇的变化会越来越多,企业必须要让变革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在管理体制、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握转瞬即逝的新机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经济的繁荣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管理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简政放权,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也就是要真正还权于市场,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要积极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从而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一个创造的梦想成为现实,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创业创新激情燃烧的社会,才是一个生机无限、充满希望的社会。我们要真诚地尊重每一份奋斗的价值,努力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二、*新举措

  万事开头难。经营成本和融资难题是众多返乡创业者的难承之重和心理诉求,*推出“定向减税”、“普遍性降费”和“贷款财政贴息”等措施,意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启动与生存空间,更好发挥贷款扶持“四两拨千斤”的倍增效应和撬动创业、促进就业的“杠杆”功能;而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的创新举措,则不失为对破解“融资难”的有益尝试。

  同时*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大学生创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面广开大门,比如将原来多部门审批的政策文件下放到一个部门,这样大大节约创业的时间,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贷款等,为大学生的融资困难解决雪中送炭,尤其是允许为盈利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大学生的创业前景换上了光明的颜色。

  三: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 ”浪潮中可以在哪些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正处在人类空前的一场新商业革命中。这场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新商业革命,正在加速改造着世界,改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和加速改造各个行业。

  “线下书店”、“电脑城”这些传统的商业形态,已经严重萎缩,接近消失;传统的百货店、购物中心,销售量快速下降,不少店铺迫不得已已经关门;传统的 媒体,订阅量、阅读量、广告量急剧减少;传统的出租车业,载客量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购物量每年快速增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

  一 部分;专车、快车、拼车业飞速发展,上门美容、家政、电器维修一日千里??出生在1990年之后的一代人,生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一代。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新鲜事物,崇尚个性和自由,不惧权威,富有创造精神。他们会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大批改造,开创全新的行业。同时日益成熟的创孵机构不断涌现,所以大学生的创业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第一,创业富于个性,大学生是赋予创新的一代,而创业多出于个人兴趣。大学生的大部分创业者,出生在繁荣富足的时代,多数衣食无忧。我接触和辅导的创业团队,他们创业不仅仅为了 生存,更多是出于自己个人兴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正如“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所说,“只要我喜欢的东西我就去做”。

  第二,创业初始团队规模一般不大,创业伙伴大多来自同学。所以大学生要好好利用以自己的朋友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互联网从来不论资排辈,两三个青年人就可以发起一 个创业项目,大大增强了个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大学生的创业者,大部分创业初始团队在2-6人,而且大部分创业伙伴来自同学。

  第三,敢想、敢干、有闯劲 ,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大学生伴随互联网成长,接触到广泛信息和消息,对事物的认知非常广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拘一格,这也就造成他们非常有主见和思想,追求不同、敢于创新、有闯劲是他们的特质。

  第四,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加速器。 社交是大学生的动物本能,是他们重要的交流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们得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接触社会,建立人脉,这是创业成本降低、成长更快的重要因素。

  越是如此,大学生越发要警惕各种舆论、风险投资人、既得利益群体炒作自己或棒杀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一个或许在经济学领域可以被称为“代际经济

  学”的真命题,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展开一个基于“冷酷实证”的深刻分析。

  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你怎么看?

  答: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势头出现分化,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一些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出现放缓势头,全球贸易弱势复苏的局面难以有较大改善,我国经济也必然受到较大冲击。

  但是社会对于*经济放缓的担忧主要在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部分。

  按照经济学家的推测,经济增速“失守”8%,就业就会出问题,因而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但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是7.8%,却并没有出现类似2008年底和2009年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现象。全年新增就业1266万人,创造了9年来的最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虽然是7.7%,也延续了总体稳定的就业形势,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目标的1/3。事实表明,我国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前些年需要8%甚至10%的增长才能保就业,现在由于劳动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务业比重上升、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等等,GDP增长能保持在7%就不会带来太大就业压力。

  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背离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而近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产生很大影响。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同样是增长1个百分点,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12年则需6000多亿元,再要继续维持10%左右的高增长显然不切实际。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拐点”,以及结构调整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条件的变化,必然使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水*有所降低。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稳增长期过渡,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各个国家都必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

  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当前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速度观”,使经济增速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环境的客观趋势、符合资源禀赋条件,在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内适度上下浮动,关键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为此,既要做好“减法”,把资源能源消耗降下来,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下来,把不可持续的GDP高速增长降下来;也要做好“加法”,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投资效益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方面上来,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创造和利用转型升级新机遇。

  五: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

  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六:简述当今大国关系的变化趋势,并谈谈大国关系的调整对世界格局影响的体现。

  答:回顾一年来的形势发展,可以看到世界格局 呈现了明显可见的变化。一方面,美国由于深陷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金融危机,掌控世界事务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G20取代G8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论坛,表明新兴大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显著上升。在这种结构变化中,*地位凸显,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构成了大国关系中的一条主线。

  一、大国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大国关系的结构变化通常有一个较长过程。就年度形势进行判断,有两个重要事实是基本依据。一个是新的美国《*战略》的出台,这一报告表明美国已认识到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世界事务,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权力和使用权力的方式。另一个是G20取代G8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对话机制,这一重要过渡表明,新兴大国与西方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呈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

  G20地位的凸显和新兴大国作用的.增强,给了人们一种新的大国政治的图景。观察这个集团的成员,可以看到,它们作为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群体,其份量决定这个机制化的*台具有名符其实的大国政治的形式与实质。

  二、中美关系

  与大国关系的结构变化相对应,主要大国间关系也在变化。正如美国主导力下降引人注目一样,*影响力上升也同样引人注目。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中美关系 的重要性与敏感性有了明显上升。一年来,中美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局势的走向。从整体来看,两者间的战略对话与合作有突出表现,同时,两者的权力政治冲突也明显地尖锐化了,从而形成了一种呈现更大摆幅的冲突―合作结构。

  三、新兴大国影响的凸显

  在大国关系的结构变化中,新兴大国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是一显著趋势。这一趋势一方面表现为新兴大国活跃于各种多边合作*台,以机制化的方式不断增大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另

  一方面则表现为它们各自以积极的外交为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发挥独特的影响。

  从多边合作的角度讲,新兴大国除了在G20这个*台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共议全球重要问题之外,它们还强化了相互间的合作机制,组成了自己的俱乐部,从而为大国关系的结构增添了新要素。这些合作机制主要有“金砖四国”(BRIC)和“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IBSA)。这些机构的组成和出现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影响力。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扩展7)

——论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论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关系1

  摘要: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和会计既有明显区别又有一定联系。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知识、技能、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分配进行管理的活动,主要在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会计是指以资金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工作,主要在事后核算,重在“算”。两者联系在于目的都是在于管理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指向的对象都是企业资金。但是,两者的职能、内容都是不同的。本文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指出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这两门学科的作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目标;关系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是经济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应区别对待。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管理与会计属于不同的学科,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有人甚至认为它们好像亲兄弟一样。

  人们之所以很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形成财务和会计不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研究对象都是资金运动,都与资金和价值有关。财务管理必须借助于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才能执行管理的职能,实现其目标,完成其任务,发挥其作用;而会计提供信息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它们的对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2、历史因素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性质的“管理活动论”、理财与会计关系的“大会计观”、“财会管理观”等观点盛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国家包了下来,财务工作的筹资职能不能发挥,因此,没有必要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大多企业就合署办公,由财务部或会计部来统管财会工作。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筹资、投资等理财活动日益重要,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分工不精细便导致了各种矛盾。我们不得不承认,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分立已成现实,企业中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立也是大势所趋。

  二、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的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而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有关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和报告的会计核算理论。

  2、研究对象的不同。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财务管理内容应涉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财务控制论文)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财务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3、规范和原则不同。

  从财务管理的规范是国家发布的有关财经法规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其工作原则是系统协调原则、*衡收支原则、适当弹性原则、比例优化原则、灵活组织原则等;而财务会计的规范则是《会计法》、会计准则(制度)、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等。

  4、目标不同。

  会计的目标是真实、科学、准确、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资料、依据和信息。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有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几种观点。两者的目标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它们各自的对象特点不同,另一方面还由于它们所欲满足的要求不同。会计的目标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及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决策和评价要求,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则直接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体要求。

  5、在企业管理中所处地位不同。

  财务管理是企业中较高层次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职能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同劳动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一样,属于企业管理部门。它以财务为其直接管理对象,在其主管的专业范围内具有直接的决策职能;而会计是企业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会计部门不是业务管理部门,而是基础性的综合部门,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会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核算的知识技能,熟悉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财务管理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要有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态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别力,善于抓住机遇,大胆、适时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明确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便于区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代理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代理机构与被代理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2、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会计与财务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当前的会计改革针对会计假账问题。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从制度上消除假账产生的原因,成效显著。

  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过去由国家大包大揽、代替企业理财到还权于企业的重大转变。财务面临着如何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问题。主要涉及两个以下层面的财务管理:

  第一,经营者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由国家转移到了企业,企业必须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学会在市场中找财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第二,出资人财务管理。特别是国有投资者的财务管理,如果一味强调还权于企业,可能导致管理失控,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影响经济的发展。科研工作。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应合理安排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算账,而且要善理财。在科研中,应加强我国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同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框架。在内容上既要注重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大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企业科学理财与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完善,财务与会计呈现“分”趋势。这正是二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分好”,才能对我们的会计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使我们的经营管理更加科学。

推荐访问:盈余 会计 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3篇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1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