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优秀范文】

益聚文秘网 发表于2022-08-27 16: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优秀范文】

 

 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 txt∞-一人行, 必会发情 二人行, 必会激情 三人行, 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 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顺其自然, 争其必然。

 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 立身不求无患, 身无患则贪欲易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 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道不求无魔, 道无魔则誓愿不坚,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 交益吾则亏折道义, 居众以谦虚为有理, 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于人不求顺适, 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 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施德不求望报, 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见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被抑不求急明, 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在讲这个课题以前, 我们要晓得, 人类整个的文化, 不论中西, 一切学问, 都是为了追寻生命问题。

 象现在大学里开了那么多课, 开了那么多研究所, 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物理学、 化学、 应用科技等等, 也是为了生命问题。

 如果与生命问题、 生存问题不相干, 这个学问不会成立的, 自然会被淘汰。

 还有生存里的现象, 我们叫做生活, 为了生活不管做生意也好, 做官也好, 花了 那么多钱, 培养孩子受教育求学问, 拿了 学士、 硕士、 博士学位。

 在我看来, 也许我不对, 我说求学问赚钱, 或者做官, 胡闹一阵, 也都是为了一个生命问题; 一切宗教也是一样。

 印度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有宗教。

 现在的尼泊尔、 巴基斯坦、 孟加拉、 阿富汗, 原来都是古印度的范围; 佛教后来传播范围很大, 不仅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 乃至东亚、 东南亚、 中亚、 欧洲, 也有部分包括在内。

 印度的疆界土地非常大, 不过古代没有统一,言语文字有六十多种, 到现在也不统一, 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注重历史。

 如果印度也象中国一样, 有类似秦汉的统一, 文字的统一, 那就不得了啦。

  这就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了, 秦以后, 我们文字统一了, 很好的保存了 历史文化, 当然包括佛教在内。

 到现在, 我们读古书, 几千年以前的思想文字, 一看就懂。

 不过, 现在白话文、 简体字的流行, 差不多把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丢了, 这是个大问题。

  印度既没有统一文字, 也不注重历史, 再经过阿拉伯人、 英国人的入侵, 印度现在没有佛教了; 现在的梵文也不是古代的梵文了。

 印度佛教真的东西, 都随着佛经到中国来了, 所以我跟有些练瑜伽的印度朋友感叹, 我说很想把你们老祖宗留在中国的宝贝交还给你们!

 他们说我们也想啊, 可是文字言语真的不行啦。

 我说你们老祖宗那么伟大一个圣人——释迦佛, 他的东西都留在中国了 , 没有中国保留, 现在就都没有了。

  至于言语呢!

 两千年以后, 中国各地的方言那么多, 到现在也还没有大统一; 譬如广东话、闽南话, 北方人听不懂的。

 现在所谓海峡两岸问题, 就有语言沟通的问题。

 所以普及标准话,尤其必要; 当然不是说普及标准话就不要方言了 , 两个可以并存的。

  我这个话又拉开了。

 那么世界上文化既然都为了 这个生命问题, 中国当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你们要学佛, 那么佛悟道悟什么? 为什么要悟道成佛? 说穿了 还是为了生命问题; 为了追究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根本, 其中自然也包含了 生死问题、 生存问题。

 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梵文音译, 翻译成中文来讲,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遍

 知, 无上正遍道。

 什么叫菩提? 就是悟道了, 明白了。

 证得菩提, 不只是道理明白, 是身心都求证到了。“阿耨多罗” 是至高无上, 彻底的; “三藐三菩提” 是正遍知, 正等正觉, 随时随地清醒知道, 不糊涂。“三”, 意思就是正; “藐” 是等, 平等, 一切平等。

  为什么《金刚经》 等经典上提到成佛是证得菩提? 换一句话说, 佛的大彻大悟, 是彻底知道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

 到了中国文化, 禅宗把这些名词都推翻了, 就是“悟了”!

 悟了什么?唐代的大禅师说, 悟了“这个”!“这个” 是什么? 干屎橛!

 狗屎!

 狗屎也好, 这个也好,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 上帝也好, 主宰也好, 神也好, 都是代号。

 生命的究竟是讲不出来的, 只好用个代号叫做菩提。

  释迦牟尼佛, 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 所谓悟道成佛了, 悟个什么道呢? 彻底知道了, 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 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 没有生过, 也没有死过, 是悟到这个而成佛。

 譬如释迦牟尼佛, 他也生来也死去了, 同我们一样, 这个是生命的现象, 分段作用,就是象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 或是去年今年明年, 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

 所以我说, 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趣的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中国的佛学道理, 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

 这个生命就是这样, 年年都有个春天, 年年也有个冬天, 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 念头、 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 永远都是这样。

 找到了 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 叫证得菩提。

  换句话说, 佛说一切众生, 不只人, 包括宇宙的物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都是这个本体的现象变化, 都是分段生死, 都是变易生死。

 变化不是究竟, 不是根本, 而是现象。

 但是这个生命总体的功能, 是不生不灭的, 不生也不死。

  -------摘自《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

 南怀瑾著

推荐访问:南怀瑾先生警训和什么是悟道成佛——南怀瑾 南怀瑾 悟道 成佛